今天跟老板开会前突然想起这个,就摸着我的肚子对老板说如果我是三文鱼的话我的肚子就是我最宝贵的部位!老板无奈地看了我几秒然后说你不需要当三文鱼也会是我们most valued babe
嘻嘻 我不需要是三文鱼🍣
虽然是阴天,但植物园却像在过节一般。
以往我看叶子,不是还挂在树上,就是已经落在地上。今天运气好,时机合适,恰好有充裕的时间,难得能欣赏到许多叶子落下的瞬间。我看着人们与满树的红叶合影,一片片叶子摇摇晃晃被风吹落,也碰巧被相机捕捉下来。
我正感慨“落叶”原来也是一个过程,物理大哥突然说道:“所以人家用‘fall’来形容更贴切啊,看这漫天的落叶。”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美国人用“fall”是因为叶子往下“落”!我一直习惯用“Autumn”,对于别人用“fall”虽知道意思,但却从未真正建立语义的联系。或许小时候老师也一笔带过这个词的意思,但我从未把“落叶”的“落”与秋天的“fall”联系在一起。
仔细看着叶子飘落,才真正体会到秋天这个“动词”,这一刻让我既惊讶又欣喜。物理大哥一样惊讶又好笑,自言自语“怎么连Fall也不知道,我老婆怕不是个傻子吧 ……”
看象友提到,短视频提供的类似赌博心流的刷新模式,可能是比苍白的内容更容易导致我们上瘾的原因。再结合前两天刷到的内容创作者疲于更新那条,突然意识到,是内容的分发模式,永远的改变了内容的创作模式,从而可能导致了内容品质的下降。
Web时代的内容分发很大程度是基于搜索的,用户大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寻找。就算是门户网站的模式,也因为屏幕大,承载的内容量多,用户也是在通过眼睛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即都是用户主动在进行选择。
app时代的小屏幕,决定了以上模式的不可能,同时用户基数也进一步扩大。推送+算法确实是一个天才做法,它的一个深刻洞察是,大部分人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是给什么看什么。
Web时代有一个关于互联网内容的词叫做“长尾效应”,就是一个内容只要丢到网上,总能让喜欢这个内容的人找到它。但app时代,由平台算法决定你看什么,这时候曝光的决定因素是更新频率。
创作者只有不断保持高频更新,才能被它可能的用户看到。简中男频网文的更新要求是日更9000,但看见美国一个出版奇幻小说的作家说他每天保持写1200-2000字。简中漫画的更新基本频率是周双更,日本漫画是周更,美漫是月更。高强度的更新频率,不可能满足内容高质量。
短视频模式中除了高频更新要求外,另外两个决定分发效率的要素是热点和互动数据。于是创作者就成了拉磨的驴,前面吊着一个叫热点的胡萝卜,永远原地打转,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怎么可能产出更高质量的内容。
@sikdyela
是网上流传度较高的做法:小火炒红茶叶(茶叶末)和少许白糖,白糖融化后加入一点点水,这时锅里会起棕色的大泡泡,倒入牛奶,煮到微开,关火让烫烫的牛奶浸泡茶叶,浸泡一会儿以后加入一点淡奶油,我是直接倒的,没有测量,倾斜淡奶油盒子,倒半秒钟就停
黑糖珍珠网购的,按说明书煮后沥干,加入一勺蜂蜜浸泡
茶叶放得特别多,做完以后感觉:哎呀,这也太不健康了……
@Rrytiio 哦哦哦!那是虎鲸没有注意到
是你想的那个虎鲸。
……放我回海里,放我回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