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一想到钱可以解决我生活中99.99%的问题,而我没钱,而现有赚钱方式只能增生99.99%问题。就一阵死意。

Show thread

像这样成天惦记着自己什么时候有钱,有什么意思!

KC Davis这期播客后半段聊self-esteem (& why it doesn't work + what to do instead)蛮有意思的。特别是她和嘉宾讨论小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包括他人的评价)觉得自己worthless的时候,作为家长一味去说不你很worthy或者我很爱你并不helpful,重点其实在于帮助小孩子理清自己worthy与否和当下这件具体的事并不直接构成因果。另一方面小孩子的feeling和这件具体的事是紧密相关的,也因此可以让那些feeling停留在这件具体的事上,而不“传染”到ta整个人怎样。而且因为这种区分的能力也是需要练习的,家长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分担一部分小孩子感受到的情绪“重量”让ta有余裕去练习思考以及通过引导去帮助ta分辨和分析。

以及觉得这其实也是成年人之间情感互助的一部分。人们通常认为找朋友倾诉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情绪宣泄,另一种是寻求建议;对于诉求是前者的人,你忙着提供建议只会帮倒忙让人更烦躁。但这期播客聊到的让我终于抓住了一直以来朦胧觉得但没法说清的:其实至少还有第三种倾诉——通过暂时分担情绪重担和同时进行一种“research together”让朋友有机会去articulate自己的原本混沌的情绪、理清它们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自己又希望它们往何处去。比起前两种倾诉,这一种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创造出一些对话前双方都尚未拥有的新知识/knowledge。而这是不能够仅仅通过简单把对方的感受“反射”回去(e.g. “这确实很让人难过”、“难怪你要生气”)或者机械“溯源”(e.g. “为什么你会觉得难过/生气”)就达成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是通过“我”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重新表述/猜测对方的感受和想法给了对方一个说“不完全是这样/好像倒也不是”的机会进而通过contrast去更细致摸索自己的情绪和认知——在这里“我”只是一个跳板,但没有“我”对方也无法完成最终那个跳跃(抱着这个想法也能让我对于自己的话被“反驳”没那么sensitive,因为那跟我(的ego)实在没什么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基于大数据的AI或许能部分做到前两种,但第三种大概是无望的(以及这种可能还有点类似于用户甚至尚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事写成prompt)。

另,更后面一些聊如何在accommodating小孩子的情绪和让小孩子学习live with discomfort(因此可以尝试/探索更多东西、学习和更复杂的环境相处)之间的平衡也很值得一听。

Struggle Care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ullying and Ordinary Meanness (and why it matters)
strugglecare.com/podcast-rss/1

这里只是一个,真心给了日式西幻男高的,傻逼罢了 :blobcattears:

我受不了了,一点都不想上班,想死或者一天只上四小时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获得爱也获得钱

其实想要获得爱,最便捷方式,还是写文啊!

Show thread

我觉得一个月一次是可以接受的,好

再见杀生丸跟他之间已相距了……好几个本子!

Show thread

我曾经想在时诀身上看到这篇文的这种男主。可惜陈量写俗了

Show thread

哦对,说到北京下雪,我心里就很缱绻,想到冬天看的恋母文

忘记要说什么了一打开毛象只想起来……
还有半小时下班了!

Show older
Retire Now!

这里是retirenow.top!我们的心声是——不想上班!我们的目标是——早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