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所以《wifedom》的作者突然想到奥威尔另一部传世作品《动物农场》其实是和Eileen共同创作的。于是她就去挖,然后她发现他们俩所有的朋友都知道这件事,都看到了里面隐形的Eileen,有的朋友甚至公然拉踩说“写得这么好,不想你写的”(unlike Orwell’s other writings, it’s beautifully written.)奥威尔承认这是和妻子共同创作的,每一章他们都会共同讨论。他们的朋友说我能读出Eileen作为教学学家对童话的兴趣,甚至能读到Eileen个人的幽默感。但如果你去问奥威尔,他只会说Eileen帮忙策划了这本书。这是让人最痛苦的一点,她的创作被吸掉了,被溶进去了。她不是被洗稿了,她整个人被洗成了奥威尔的养分。
奥威尔对于Eileen的依赖是非常精心策划的,当初在排队上看到Eileen,看到这位高知女性,跟她一对话,看到她美丽、聪明又幽默,他就觉得这个人可以为我所用。有点像面试过程中,有一个老板看到一个不要钱的特别牛的雇员,就觉得好这辈子ta就给我打工了,有点这种感觉。他需要一个崇拜他,愿意为了他而愿意奉献一生的有能力的女性。这个女性果然是在为他奉献了十年之后,自己就死了。从她的书信中能看出来,她一定程度上像是被累死的。因为他们结婚后,她整个人就被慢慢消磨掉了。她从一个牛津毕业书香门中产家庭去到奥威尔农村的家里。一切都要从头自己做,打水、挖粪,同时还要帮奥威尔写作。战争开始,奥威尔留下一句话战争开始了我要走了,就是知会她一声。她心里想着“我不能走,羊还养着,我走了这个家怎么办”,她越来越痛苦,后来找了奥威尔的一个姑姑来照看这个非常糟糕的家,她自己去。奥威尔从来没有给她讲你任何能让她建功立业也好,成就也好,或实现她的革命理想的条件,都是她自己争取来的。Eileen最后是穷死的,她当时得了宫颈癌,在当时不算绝症,可以切除,但她贫血,贫血是一个累出来的病症。她又想省钱,想快点手术,最后大出血去世。这时奥威尔还在海外游历,他们的孩子也是奥威尔要生,但全是Eileen抚养。可以看到这个女性人生最后一滴价值被炸干后她就死了。”
我突然想起来查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寄宿学校综合症到底是什么,结果准得我恍然大悟。感觉中文网络比较少关于寄宿学校创伤的资料,所以简单分享一下:
视频:https://youtu.be/FheGu2sIxUc?si=NxPvq5k449W6wBLg
同一机构BPF的文章:https://brightontherapypartnership.org.uk/impact-of-boarding-school/
Joy Schaverien 发现很多在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的来访呈现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关系,尤其是在成为家长以后。
她总结了4种和年幼寄宿有关的创伤:遗弃(Abandon)、丧失(Bereavement)、囚禁(Captivity)、解离(Disassociation)
遗弃很好理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很多人在成年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寄宿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创伤(寄宿经历往往使人变得过分独立,对自己的情感比较漠视),但是当问及他们刚去寄宿学校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回想起被遗忘的挣扎和痛苦。
丧失这个概念则让我觉得既很惊讶又恍然大悟。Joy认为我们通常称为想家(homesick)的情绪,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bereavement。这是一个比较重的词,通常指丧亲。那个年龄的孩子被从依恋对象的身边剥离开来,他们缺失了那个发展阶段应有的依恋关系互动。我的理解是,本应有的大量的心智化沟通是缺失的,没有人在这个关键的发展阶段跟他们聊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件事和那件事意味着什么。也缺少人去照顾关心他们。甚至连应该有的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矛盾,他们都没有,他们连坏的亲子关系都没有了,他们的依恋关系变成了真空。
他们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无论是在家里的角色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心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每一次回到家再返回学校,这个丧失的过程就会再次重复。失而复得,又再次失去。很多孩子并没有机会好好处理这份丧亲之痛,只是把这份痛苦掩埋了起来,如果他们被告诫要坚强的话就更是如此。
囚禁是指他们进入了一个他们无法选择的环境,被迫适应那里的规矩、人际关系。因为寄宿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在英国的背景下的,很多会提到那边森严冷酷的惩罚,包括体罚。中国这边则可能对应各种不合理的寝室规则和校规,行政要求和宿舍人际关系。并且,由于这个环境是缺少关爱也缺少自由的,很多孩子可能无法好好释放他们的情绪,时刻压抑自己的情感。由于他们不想或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形成分裂的自我,假装非常快乐,在家和在学校的自我变得分裂。但这其实是对自我的情绪暴力。
解离是指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通常用于应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或压力,可能表现为模糊对环境或时间的感知,感觉不到连续的自我或者对自我的控制,对自己的情绪感到陌生或者冷漠,退入幻象世界,或模糊其他的感官体验。在寄宿学校的语境下最常见的就是压抑感情,对感情不屑一顾,直到再也感觉不到。因为这些小孩可能在寄宿学校感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如果他们展露情绪的话反而会被霸凌或者惩罚。
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成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能会让他们难以信任他人。最常见的后果之一是依恋上的损伤。他们可能很难跟人进入或者保持亲密关系,不自觉形成了对被抛弃的预期,并陷入强迫性重复。他们可能会对依赖他人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在咨询中可能会突然终结资访关系。总觉得自己不如一个人做事更好。
寄宿经历也可能导向一种精神上的兄弟姐妹情谊sibling group,这种感情可能会在家庭关系的丧失下变得尤其重要。大家可能会因为共同的丧失和环境变得格外珍惜彼此,也可能因此形成对集体更服从的人格。这种经历让很多寄宿学校的人更能适应军队生活。(太槽了)
进入寄宿学校的女性可能变得格外擅长照顾他人的感情和让他人感觉到舒适,但这是她们为了生存形成的人格面具。咨询师必须看穿表面的友善来严肃处理背后的创伤。她们也可能常常被耻辱感困扰,因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少受体罚,耻辱感是主要的惩罚手段。
#TeenyWeenyPsychDeli
操是Risk Management Analyst 的崗……認識的唯一做這個的是前前前室友,但最後算是吵了一架吧。I know nothing about risk management tbh
@fatelab 求签!
至少我必定会泪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