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在读 Polysecure。第三章提到的 nested model of attachment and trauma 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在依恋理论强调的童年、父母和家庭影响以外,作者罗列了社群、文化、社会、甚至世界对个体依恋类型的影响。

1.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给人带来的不安全感也会影响个体之间的交往模式 -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不稳定的,个体的自我认同会受到剧烈冲击,建立亲密关系几乎没什么意义,延续后代更是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我想到自己在被问到为什么没建立过长期亲密关系时经常提起的理由:我一直在搬家,花了很多年来探索性取向,移民身份的局限一直让我感到居无定所。这些都强烈阻碍了我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动力和能力。我能想到这些理由,却隐约觉得是借口。看到这个 nested model 真的有觉得被认可、被看到。

2. 而人和环境的关系也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读。在这个资本主义和工具化的社会,人并不被鼓励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因此人类很容易形成一种对自然的轻视和回避依恋,难以感受到这份联结的重要性,无法从环境的给予中获得快乐,并拒绝承担自己对环境的责任。依恋理论说到底是一脉相承的,人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也很有可能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

这本书毕竟重点是讲多边关系的,所以对这个精妙的理论也只是一章掠过。如果有类似的书籍专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影响人与人的关系,我真的会很感兴趣!是从没想过的角度,但是很有收获。

i0.wp.com/sunnydeepod.com/wp-c

#watercooler

第五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很多单偶制的人以为自己是安全型依恋,因为自己的亲密关系很稳定。而事实上,他们的感情稳定更多的是依靠关系结构(二人许下对彼此忠诚的约定,为此二人都感到安全),而非个人的安全依恋或关系质量。(听到/读到这里我真的觉得。。。。oh damn, this woman cut me through like a sharp paper)。

这正是多偶制与社会传统单偶制最大的区别。因为没有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可以依赖,二人关系的维护必须完全依靠关系质量以及二人的自我意识。没有纸面上的承诺,我们必须相信伴侣是爱自己的,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安是完全正常的,但只能勇敢面对、努力愈合,而不能撂摊子耍赖靠伴侣来安抚自己。

更难的甚至不是不去伸手要安抚,而是眼看着伴侣挣扎也只能等待对方想清楚,而不能靠自己一味妥协来让对方感到安全。当然双方可以协商说我觉得不安,所以可不可以暂时你先不去和别人交往,给我一段时间想清楚再继续。这样的妥协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所以需要允许彼此不断试错,就算某个时刻不小心陷入了不健康的旧习惯,也要原谅自己和对方,然后再试一次。

#watercooler

Follow

@nerdsam 谢谢推荐!poly人本人立刻也去搜搜看 >w<

· · Web · 0 · 0 · 1
Sign 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Retire Now!

这里是retirenow.top!我们的心声是——不想上班!我们的目标是——早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