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昨天真的有被吓到敲响警钟(因为我之前说我是个很随意的人,代表了我在食物上也很随意 :0190: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看起来闻起来没坏就能吃,前天还因为舍不得狮子头,虽然吃起来有点酸但还是吃了一个,今天就把冷藏层的高危食物都扔了😭

bgme.me/@phyllisluna/112849794
刚刚又看了这个,好奇,于是去问了ai:
1.容器敞开盖子冷却后盖盖子放入冰箱
2.容器盖盖子冷却后放入冰箱
3.容器盖盖子直接放入冰箱
你更推荐哪一种方法

惊讶,两个ai都斩钉截铁表示选1(which 我最不喜欢的方法!!因为我觉得敞开盖子细菌更有可能进入,保持密闭又高温消毒过应该没什么细菌了吧。我最喜欢直接放入冰箱,其次是2,除非忘了盖也忘了放才是1)
ai说因为4度到60度是细菌繁殖的高危温度,盖盖子的话会大大延缓散热速度,冷凝水也很适合细菌繁殖,而开盖可以让食物快速通过危险区尽快放入冰箱,至于直接放入冰箱的话会升高冰箱温度提高其他食物变质风险。

而且我Google了一下,看了一些人写的文章。
wellandgood.com/cool-food-befo
总之是要看情况,比如放两片热披萨进冰箱肯定没啥事,但放一锅刚煮好的炖菜就得考虑考虑了……
量化的标准则是,在2小时内降低到室温/20度然后立马放进冰箱(把食物分成小份能加速降温速度,而且小份食物对冰箱温度的影响也更小,可以快上加快地放进冰箱。喜欢折腾也可以用冰水浴电风扇之类的方法??)

之前玩环世界的时候,烹饪等级低的小人有高概率做出让小人吃了会食物中毒的饭,我还觉得这有点夸张吧,不熟练的厨师也就是不好吃,怎么还老是食物中毒。(因为虽然我随意,但我真的没有因为吃自己做的东西食物中毒过,唯一一次急性肠胃炎当天晚上只吃了西瓜和外食的川菜)现在看来,其实是我的免疫系统可真了不起啊……

#生活知识

旧时明月照无眠 (@phyllisluna@bgme.me)

觉得在象友原post下面说好像有点不太好,像在拆台,于是另起一条写我的个人观点(只能算生活经验,没有专业背景来背书)。 冷藏冷冻食品安全这个事我觉得需要谨慎但也不用过于警惕啦。比起简单丢出一个时限,更重要是对食物到达“安全环境”前经历了什么有所认知,e.g. 自家菜锅里关火后转身直接进了airtight容器里的肯定比在餐馆里吃完打包还散了个步才回家的能保存久一些。 对于熟食/沙拉的保存,减少空气接触是重点,airtight的容器优于保鲜膜优于有缝的带盖容器(敞着放就直接pass吧)。而且airtight的容器也减少了冰箱串味。 Airtight的保存方式下,一般会彻底加热的剩饭剩菜放冰箱冷藏4天是没什么问题的(微波炉的加热方式反而是比较容易热透的)。直接冷吃的沙拉如果是醋或者酸奶拌的冷藏半天到一天也还行,因为醋本身是抑制细菌生长的,酸奶也是因为发酵比普通牛奶更耐放(放更长时间通常也会把菜叶子泡软/黄瓜出水变得不好吃了,最好把蔬菜和酱料分开保存)。有未加工的生蛋、生牛奶、生肉的相对比较problematic,加工过的咸蛋、酸奶、硬芝士、腌肉相对没有那么容易变质。很多沙拉酱里都是有生的蛋奶制品的,而且在拌好的沙拉里比酱料独立装瓶保存有更多机会接触空气(于是更多机会给细菌)。 鲜肉放在室温下如果是在用盐/酱油之类的腌制中,极限大概是2小时(热天需要缩短时间)。(没有什么蛋白质的)蔬菜稍微长一点点问题不大。 食物的热气是不会损坏冰箱啦,但大量很烫的食物不要立刻放冰箱是因为它会提高提高冰箱里的温度,让冰箱里其它食物变热(于是有机会变质),毕竟家用冰箱的功率没有商用的那么强大。刚出锅趁热的时候就装进airtight的容器形成密封会减少在室温放凉过程中滋生细菌的机会。 如果是放在冷藏去解冻,反复解冻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倒没有那么大,但是反复解冻的蔬菜肉类会变得难吃(因为内部的水分结成冰晶会破坏组织,反复解冻意味着食物被冰晶反复扎来扎去)。 以及,对自己肠胃状态有所了解和感知。平常过得没那么“无菌”可能还好甚至不是一件坏事,但肠胃娇弱的时候就最好悠着点。

BGME

上上条是今天才看到【也有可能以前见过但没有很care,补充一个有图的链接:
xueqiu.com/8690994307/11798329
(这个网站有烦人的广告,但没有找到其他的)

但今年再看也可以结合这几个月爆出的农村营养餐被挪用去填补政府亏空事件,再加上科技发展更容易取代重复劳动。只能说这个国家就是会越来越烂,因为掌权者只会对权力越来越追捧,根本不关心底层人的死活。

IQ高不高,有没有好学历,本不应该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存活下来的标准。一个国家最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自己失去了谋生能力的人依然能存活下来且享有基本人权。与其说是社达的概念刻在每个人的基因里,不如说是刻在这个国家的政策里。

而那些骂孕妇生下不健全孩子或是骂穷人为什么也要生孩子的网友的底层逻辑也是建立在此之上的。他们大概也是真心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好。对于生活在这个国家且无法逃离的人来说,保持或假装健全可能确实是唯一的选择。这么讲出来真让人痛苦。

看到教授说假设高中教育能让人有批判思维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太理想了。中国教育想要的就是不批判,以后也会越来越糟糕。有异见的人是不被允许说话的,这些人要么只能闭嘴,长此以往被同化,失去批判的能力,要么就逃离。

最可怕的还是在政治参与上的无力感。从小听了无数遍的“社会就是这样的”。这种无力感如同思想烙印,不管逃到何处,不管试图做了多少反抗,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直到将一个人的能量吞噬干净。这是由小时候每一次的面对强权的反抗失败堆积起来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是学校的教育。如果一对父母都不允许孩子反抗自己,那如何指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力量对抗这个世界的黑暗?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也很羡慕所有能罢课的学生。简中网络大多嫉妒她能跟领导人见面,能得到attention,又嘲笑她被主流政治抛弃。但事实上,一个小孩能够说服父母,去做对抗主流的事情,远比能跟一群男领导人合照重要得多。

当然,现实可能是文革,可能是六四,可能是每场运动之后消失的那些人。当刀落在了自己身上,人总归还是会试图反抗的。没有人民参与的政治,很快就会倒台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所剩无几的,人的力量也变得稀薄了,这会让战争变得更漫长更残酷。

今天有朋友找我吐槽我才知道90后都要延迟退休到65岁。她说一想到还要上四十年班就想死。
我就很顺滑地说:我就不一样了,我很乐观,我不一定能活到65岁,如果我英年早逝我就是大赚特赚。

还没跟她说国库不知道什么时候亏空到发不出来普通人的养老金,到时候上班不上班还能有多重要。大家又都是在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我现在感觉自己只是砧板上的鱼在跳。有时候想努力一点不是觉得对未来有希望,只是希望自己的日常生活能不要那么累一点,如果有一天突然死了也不要看起来太落魄。

#个站二三事 上周的观鸟记录出炉啦!
blog.wraith615.xyz/articles/or
这次有超多图,会需要一段时间加载一下。怕虫的人要注意里面有很多虫(?)
如果有抖动bug可以重新刷新一下再开!

费曼估算:作为中国人你用了长时间在学校体制中上学?

结论:约24000小时

🤖更直观表达

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大约1万小时的练习。24,000小时足够成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

假设一个成年人每周工作50小时(每天10小时),每年工作250天,年薪为70k元(月薪6k+)。24,000小时相当于工作了9.6年,折合672k元。

Show thread

别人说在海外留学的人都自称留子,那在海外上班的人该叫什么,评论说留马……受不了了啊啊啊啊啊啊还nl不分是吧

@Akira 草,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低于这个标准搁哪儿都活不下去)是一天收入2.15美元……
按照1:7.27的汇率算,再假设每个月工作20天,那么就是年收入2.15×7.27×20×12=3751.32人民币,都比3219高……真是气笑了😅

忘了之前有没有写过了,啊写过,不过不是在象上。
就是机器代替人工的关键理由,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机器的成本比人工便宜。非常简单的一条规则……
有很多目前主要是人工在做的流水线上的工作,其实已经有成熟的机器可以替代了。但是不换,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机器比人贵!比人贵多了!

首先最主要的,购买设备就需要百万起步的资金,再加上调试费用、维护费用,当然还有占地,以及水电费等……特别是中国的企业的话,一般设备都是进口的,就更贵了……
而人工,笑死,十几块钱一小时,十分灵活,培训一阵子就能上岗、产能可以随时调整。
这样一来,哪个缺心眼的老板非要花这个大钱实现自动化啊?
另外,虽然前司的老总开会也老是说“自动化是大势所趋”,而且确实在请我上司设计某个新工艺的自动化流水线,可是前期投入有点大了,原本公司的资金流就有点吃紧……
我之前还发现,中国的厂很难做长远的打算,无论是设备投入方面还是技术投入方面,最好是开张马上就能回本、马上就能赚钱的。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在搞研发,不如说是在雕花,在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出不了错的东西上面,加点也不知道是要干嘛用的新东西,就算是新成果了……
最近草莓县只能写五百字,好烦啊

Show thread

我看的那个文章里在说,如果可以让货车无人驾驶的话就更好了,就不会有两口子在货车上边吃泡面边拉货的事了。
我第一反应是不太可能……但刚才没想到我为什么会觉得在中国不太可能……
现在想到了,因为如果是货车无人驾驶的话,万一出了事故,货物损坏了,是要赔很多钱的!而且权责很明确……
而我下意识地觉得,把货物换成人,拉人的话,万一撞了人没了,可能只赔一点,或者扯皮根本不赔,总之从赔钱角度上来说,还是货物的风险更高……
:7220: 为什么,为什么……

贴上这个文章
萝卜跑起来 槽边往事
mp.weixin.qq.com/s/70lDU5vMohJ

Show thread

@borad
打扰了,希望有时间的香油扩散/或者点击观看(如果有校友希望可以填写问卷

武藏野美术大学明年将向留学生收取比日本学生高出36万日元的“留学生环境维护费”。涉及到歧视与各种不合理收费。校内设施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很多学科教室拥挤不堪,平面相关的学生因大型印刷费用高昂而苦恼。尽管学费已经上涨,但这些设施问题依然存在。此决定不仅对留学生不公平,还与MAU提供舒适学习环境的使命相违背。

【如果你是本校学生(或曾是)并反对此政策,可回答匿名调查问卷。学友会将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反馈给校方。】
若你不是本校学生,希望可以扩散一下,让更多人知道或造成一定网络议论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問卷⬇️
docs.google.com/forms/d/1guxgO

关于新技术冲击社会造成失业的一种常见辩护论调是,“会制造新的岗位”,于是无须担心。

这是一种特别草率的论调。
随便列举一下这种论调所存在的问题。

1. 忽视了年龄歧视问题,特别是35危机的问题。如果新的岗位依然是年龄歧视的,那么这种辩护就是无效辩护。在一个充满年龄歧视的就业环境里谈新岗位,就显得特别幼稚和滑稽。

2. 没有比较岗位数量,只是非常大而化之地提了一嘴新岗位。1个岗位也是新岗位,1万个岗位也是新岗位。不比较数量,只看性质,没有意义。

3. 忽视了新岗位的准入难度。新岗位难道对全体人员平等开放吗?25岁人的竞争力和45岁人的竞争力,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一回事,如果在开放程度上非常不平等,那么所谓新岗位对这些被挤掉工作的人来说,就只是大饼。

4. 忽视了转岗的成本问题。确实,AI 等新技术冲击旧岗位的时候,带来了大量高新技术岗位。但转这些“新岗位”,要花多大成本,算过吗?如果无视成本,那么对那个被丢掉工作的人来说,竞选总统or扫大街,都是新岗位。当算法工程师or送外卖,都是新岗位。
按照这种无视转岗成本的思路,社会上根本不会存在那么多快递、外卖、网约车,根本不存在2亿灵活就业人群,而应该是高新技术行业年轻人被大量大龄人员挤兑地找不到工作。而实际情况如何呢?

5. 没有比较旧岗位数量的减少速度和新岗位数量的产生速度。小学级别的应用题,一个水池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小学生都知道,要关注两个水口流量差别如何。

综上,这种论调只简单讨论了岗位的“新”,却根本不愿意去讨论“被失业人群转这些新岗位的可行性”,以至于显得特别潦草、滑稽和一厢情愿。

以上只是2分钟内想到的很一般的观点,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令人震惊的是,这么显而易见的观点,这么明晃晃的点,居然会被一个个无视掉,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提出“会制造新的岗位,于是无须担心”。这种对社会令人震惊的无知,对特定人群其处境令人震惊的无视,才是最令人震惊的。

看香油说的,确实是,当你为爱吃的东西里面有不可食用化工原料这件事情痛苦希望找到人负责的时候你只能找到为了赚几百块钱会无防护措施往危险品罐车里钻的司机。
我们活在一种现代的幻觉里,浑然不觉人命贱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程度。

Show older
Retire Now!

这里是retirenow.top!我们的心声是——不想上班!我们的目标是——早日退休!